![]() ![]() |
小行星、流星雨 在紫金之巅“穿越”千年天文史 |
作者: 文章来源:姑苏晚报 点击数 102 更新时间:2012-8-16 9:37:23 文章录入:admin |
|
浩瀚苍穹,是个散发着无穷魔力的探索迷宫;在苏州,为之深深着迷的少年人也越来越多。8月12 日,由市科协主办,市天文学会和市青少年天文观测站承办的2012年苏州市青少年天文观测科技夏令 营暨《姑苏晚报》“小开心·大发现”特别活动快乐启程,在为期两天的“天文之旅”中,20多名中小学生参 观了紫金山天文台,又赴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观测英仙座流星雨。接触自然,开阔眼界,学习天文 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自立意识,小营员们个个收获颇丰,感受到了探索发现的无穷乐趣。
一起开心探索宇宙大迷宫 沿着绿树成荫的盘山路,在市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梅苞老师的引领下,小营员们到达了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的紫金山天文台。位于紫金山第三峰最高处的紫金山天文台,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 拾级而上,梅老师指着一位老人的半身铜像,郑重地为大家“引见”了可敬的张钰哲老台长。他不但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的首任台长。早在1928年留学美国的时候,26岁的他就发现了1125号小行星,并为之命名“中华”。小营员们来到一个饱经风霜的圆球观测台内,见识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宝贝”———1934年建台时从德国蔡斯公司购置的600毫米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别看如今它有些破旧,在当时可是中国最大最牛的天文望远镜。随后,小营员又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穿越”到了中国古代。“这是古代的地球仪吗?”“不是吧,看上面好多点点。”大家指着一个大铜球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叫天球仪,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体运行情况。 紧接着,大家又参观了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的浑仪、元代郭守敬在浑仪基础上改进的简仪、根据太阳影子测量太阳年周期长度和二十四节气的圭表……“中国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这些国宝级的青铜古天文仪器见证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果。”梅老师介绍说。 大家登上了位于天文台制高点天堡城平台,梅苞老师告诉大家,由于南京城市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紫金山上的天文台早些年就不能承担观测的任务了,这里已成为科研科普园区和天文博物馆,“我们在青海、盱眙、浙江姚安和青岛等地都建设了观测站。其中青海观测站是我国最大的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盱眙观测站是我国唯一的天体力学实测基地……”小营员们有的忙着记录,有的则举着手中的单反相机“咔嚓”不停,从古至今,一次生动的天文史“穿越”之旅让大家都挺激动。 与最牛的天文望远镜亲密接触 告别南京,夏令营一行奔赴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三面环山,一面是清澈的天泉湖,绝少人迹,观测站所在的铁山寺跑马山景区真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能看到的星星要比大城市里‘多’几十倍。”迎接小营员的是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盱眙观测站创建人员之一姚进生工程师,他介绍说,因为跑马山山顶平坦,视野开阔,四周又有森林覆盖,没有烟尘污染,生态环境极佳,最重要的是远离城市的五光十色,极少光污染,“很黑很黑的夜空,对天文观测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因为,天空越亮,星星就越暗越难找。” 空旷的山顶上,暗红石基上的巨大球体建筑很有几分科幻神秘色彩———在姚工程师的带领下,小营员们走进了这座近地天体观测楼。底层是天文普及馆,这里有各种美丽的星云图片和近地小行星的照片,当然还有眙观测站的介绍。来到二层,则又是一个新天地,一台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位于中央,一个四方的观测窗口,四面是环壁交集到高高的穹顶。姚工按下操作开关,只见球状的观测台缓缓转动起来,“所有的天文观测台都可以转动,这是为了便于观测不同方位的星空”,他又指着数米高的天文望远镜告诉大家,这是全世界第五大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具有强光力、大视觉的特点,是我国目前近地天体探测领域里探测能力最强、效率最高、性能最好的望远镜。 自观测窗口,大家来到了伸出建筑外的观测平台上。夕阳里,一场小行星的互动讲座也就开始了。“小行星本该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被天文学家称为小行星带的地方绕太阳公转。但它们由于质量微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所摄动而远离原来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一旦它们冲向地球,那对地球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姚工的话立刻引起小营员的共鸣———恐龙灭绝有可能就是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飞向地球导致的,事实上一颗直径1.5公里以上的小行星的撞击都可能使人类灭亡。 大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身负重任的施密特望远镜。姚工程师说,目前,这个大家伙正处于“升级换代”中,原来它早几年领先的4K×4K CCD 控制器在迅猛发展的天文研究观测领域里又渐渐没有优势了,“正在准备换上10K×10K的,今年十月启用。” 天公不给力 我们用执着“感动”流星雨 12日晚间8:30-10:30是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盛期,小营员们也是为了这次天象“全副武装”,长桥中心小学、立达中学和星海实验中学三所学校的天文高手们不少都带上了双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还有三脚架和专业相机等等。而天文学会的老师们也非常敬业地给大家分发了活动星图,张丽娟老师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活动星图观测星座和一些著名的亮星,当然最重要的是让大家能够熟练地在天空的东北方向找到英仙座。 万事俱备,只欠流星雨了。然而很可惜,晚饭时,大雨来袭,随后雨时停时下,让营员们很是失望。八点半,飘着细雨。九点半,雨停了,大家跑到户外,果然感受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纯黑,可是由于云层很厚,一点星光都不见。十点半,全国天文大赛金牌获得者、星海中学的刘君达把手电筒照向空中,光柱粗而虚。 十一点多了,眼见观测无望,多数营员听从老师的建议回营地休息了。但也有几个同学并不死心,立达中学的几位同学苦守在楼顶的平台。“虽说预报十点半之前是极大,但也不一定,我反正要等到天亮。”刘君达说,这位“金牌选手”虽然新学期才升初三,但却是名非常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有着十几年的天文观测经验,“四岁时就跟着梅老师去三山岛观测狮子座流星雨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3日凌晨两点,还在守候的同学惊喜地发现,漆黑的夜空里,弯弯的月亮出现了,点点星光也清晰可见,“等着看流星啦!”四年级的张迪轩和三年级的潘熠阳兴奋地叫喊道。之后的两个小时里,好几名同学都看到了流星。等到天亮的刘君达观测到了十余颗流星,还完成了摄影;他还为大家当了一回“老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收音机观测流星雨,因为流星划过大气层的时候,瞬间会产生极强的电磁波,会对收音机产生干扰,所以流星雨是可以“听”到的……“太强大了,偶像啊。”能和这样的“高手”交流、讨教,不少“新手”天文爱好者很是兴奋。“老实说,这次观测条件确实不理想,但我们还是用执着‘感动’了老天,守到了好几颗流星。天文观测,天气不给力是常有的,得学会坚持,也要有颗平常心。”刘君达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