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乾隆帝工艺品文玩的制造与鉴赏
作者: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79  更新时间:2013-4-8 15:38:12  文章录入:zhuning

乾隆帝鉴赏文玩的特点是追求十全十美,这体现在材质、作工、纹饰、实用等方面。

 

乾隆皇帝在文玩的制造上用料要求高,把全国各地最好的各种材质收入宫内。材料充足,正是乾隆皇帝在文玩制作达到登峰造极的物质前提。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廷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之乱,第二年即开始进贡品质优良的玉料,为皇家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乾隆时贡玉分春秋两季缴纳,如遇特殊需要,还要派专差采办。如:乾隆四十年,宁寿宫添设青玉特磬两份、编磬两份,曾派专差前往叶尔羌采办。乾隆时玉器的制作综合了深、浅、减地、平雕、透雕、凸雕、镂雕、阴刻、巧作等各种技法,并且注意选材和雕工。玉器造型比明代秀气、雅致,雕刻精细。在雕琢过程中,多使用竖刀,注意修饰各部位、去痕和磨工,里外多显光洁、莹润。乾隆时期“大禹治水”玉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玉雕艺术传世品。玉料从新疆经水路运到北京,后又转运到扬州,制成后又运回紫禁城,共用近10年时间。这件玉山雕琢出不同动作的民工,以各种工具在山势险峻、重山叠岭和悬崖峭壁上凿石打钻的劳动场面,气势雄伟,生动壮观。玉山背面刻有乾隆五十三年(1788)题诗记事,乾隆在诗中歌颂了大禹治水的功德和他命玉工们制造此玉山的用意。

 

乾隆时的文玩作工非常讲究,最初画纸样、木样,先交皇帝过目,皇帝批准后方可动工。从数量、名称、纹饰、包装等过程都要按照皇帝要求行事,有时一件器物要历经几年才能完成。如皇帝不满意还要重新修改,直到皇帝满意为止。广州金属制造业历史悠久,为宫廷生产了大量铜镀金工艺品,如:铜镀金钟表外壳、珐琅、盆景等。广州铜镀金器的金色,其光泽、厚度均与造办处、苏4'11、扬州的铜镀金呈色略有不同。一般广O'l、I镀金偏于浅淡,有时呈浅米黄色,以平滑光亮取胜。在其形制和图案上吸收了欧洲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格,錾工多采用欧洲的浮雕作法,其中卷草花纹是传统形式变化而成。如“铜镀金壁镜表”,是外来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是一件模仿欧洲工艺向地方化、民族化转变过程中的成功作品。另外,还有“铜镀金镂空如意”,其图案及作工均为传统工艺,是广州金属器的代表。

 

乾隆时期制造的文玩在纹饰上突出祈福祝寿的寓意,常有蝙蝠、松、梅、竹、寿石、绶带鸟以及莲藕、枣、栗等纹饰,如常于盘、碟口沿绘一圈蝙蝠,谓之“洪福齐天”;蝙蝠、桃及古钱各两个,寓意“福寿双全”;还有蜘蛛从网上倒挂下来的图案,因蜘蛛俗称“喜子”,故一般把蜘蛛出现视为喜兆,寓意为“喜从天降“。“梅”与“眉”、“竹”与“祝”同音,绶带鸟的“绶”与“寿”同音,合起来象征“齐眉祝寿”;牡丹花被称为百花王,故有“一品”、“富贵”之喻;神话传说中有王母的蟠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之说,故桃也称为寿桃。绘有牡丹、寿山石、桃花者即喻为“长命富贵”。葫芦也是吉祥之物,又以宝葫芦称之,以其藤蔓绵长寓意“万代”。松、竹、梅以各自的风骨,获得“长春不老”、“君子之道”、“不畏风寒”的赞誉,统称为“岁寒三友”,这些纹饰常出现于各种文玩图案之中。乾隆时期纹饰有人物、龙、凤、螭、夔、鸟、鱼、花草、山水等,尤以龙纹最多,皇帝穿龙袍、坐龙椅,所用之物无不以龙纹装饰来体现皇帝的权威。

 

乾隆鉴赏文玩,常在喜欢的文玩上镌刻他的御制诗文。乾隆帝兴趣广泛,喜以舞文弄墨为乐。乾隆帝御制诗文之多,题材之广,是历朝皇帝无法相比的。乾隆帝的御制诗文,如同他的“FI记”和“起居注”,不仅有史料价值,也反映了乾隆帝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而在古玩上镌刻御制诗文是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

 

乾隆帝还喜欢在文玩上镌刻印文,在绘画钤上印文,器物上镌刻印文。乾隆时期篆刻印章有1000方左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乾隆鉴赏印,如“乾隆宸翰”、“比德”、“朗润”、“半榻琴书”、“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犹日孜孜”。

 

乾隆时期器物多有款识,种类较多。如“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乾隆年制”、“乾隆御用”、“乾隆御制”、“乾隆御玩”、“乾隆精玩”等,楷、隶、篆书均有。

 

当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玩时,不禁感慨万分:它们丰富的历史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