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市区新建三座博物馆 18号博物馆日对外开放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数 96 更新时间:2013-5-15 9:39:45 文章录入:zhuning |
|
昨天,市文广新局召开了苏州博物馆城建设新闻通气会。会上透露,按照去年通过的《苏州十大文化工程初步方案》,我市从2012年开始,在中心城市逐年规划新建一批博物馆,到“十二五”末,总量达到百家左右,形成以国有为示范和引领,以行业、企业和民办为补充的完善的博物馆体系。目前,我市市区内在省文物局正式登记的各类博物馆已有33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民办博物馆10家。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红介绍,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三分天下、类型多样的博物馆体系。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拥有33家注册认证博物馆、纪念馆的苏州市将再添三座博物馆。届时,人们了解生肖邮票、古代石刻艺术、巧生炉就有了理想去处,让我们先睹为快。 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 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又称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生肖邮票分馆,位于姑苏区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故居玉涵堂西一路,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50平方米,馆内藏有1950年以来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全部生肖邮票和部分其他生肖邮品,是收藏、展示和利用生肖邮票,研究传播生肖文化和生肖集邮的专题类博物馆。 该馆分列五个展厅,展出顺序为:一进一层序厅,十二生肖,源远流长;二进一层中国厅,中国生肖,独领风骚;二进二层世界厅,生肖文化,走向世界;三进二层邮品厅,生肖邮品,丰富多彩;三进一层集邮厅,生肖集邮,情趣无限。该馆是世界上第一座生肖邮票专题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首家专门性分馆,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周治华先生捐赠的生肖邮品为基础,此外还有部分其他人士捐赠的相关藏品。 开馆当天,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将带来珍贵的大龙邮票、小龙邮票、T46庚申年邮票原图,供人们参观。其中,大龙邮票于1878年7月发行,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小龙邮票于1885年发行,在邮票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T46庚申年邮票原图是1980年2月15日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的原图,由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创作,根据原图发行的T46庚申年邮票,因设计精美和中国第一生肖邮票的地位,创造了中国新邮快速增值的神话传奇。 苏州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 苏州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东路院内,是一座以收藏、研究、陈列和展示苏州地区古代石刻、砖雕、石碑及遗址的艺术博物馆。 苏州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区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4平方米,由唐宋元、明清石刻展,碑廊,罗汉院遗址,两廊墓葬石刻展,砖雕艺术展等五部分组成。 其中,唐宋元、明清石刻展陈列有唐代缠枝花卉纹柱础,宋代武康石罗汉像、柱础,元代蟠首石礅(元末明初张士诚女婿驸马殿遗物),明清三狮戏珠砷石,莲花、包袱锦柱礅,云纹立柱,须弥座柱础等; 碑廊中有10多方碑刻,包括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的《吴郡寿宁万岁禅院之记》等,记录了寺院、宝塔、殿阁的兴衰沿革,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罗汉院遗址展示了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约4米,造型有雕花圆柱、瓜棱柱、八角柱三种。石柱础均为覆盆式。前檐六柱通体浮雕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构图典雅,线条流丽,堪称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精品; 两廊陈列了一组明清墓葬青石雕刻,一组花岗岩高浮雕群仙图; 位于后院的砖雕艺术展中陈列了童子闹春、状元游街、武将凯旋、凤穿牡丹等十组明清砖雕精品。 这些展品共150余件,包括了古代佛像、石碑、石砫、石礅、须弥座、砷石、砖雕以及墓葬石刻,藏品材质多样,品类丰富,雕刻精美,前后时间跨度达1000多年,充分反映了苏州古代工匠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位于相城区万里路知己文化创意园内的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将成为国内首家集铜炉陈列、铜炉制作技艺展示与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该馆总占地面积达2300平方米,将陈列陈巧生先生40年来呕心沥血制作的经典作品400余件。 博物馆分为东西两馆,东馆分为五个主题展区,以时间为中轴,展示从宣德炉到巧生炉的经典传承。博物馆西馆主要以体验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凭借祖传铜炉制作技艺,致力于挖掘、恢复、完善、发展断代百年的传统铜炉和宣德炉铸造技艺,并创立“巧生炉”(即“巧生款”宣德炉)这一现代收藏的铜炉门类。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看到陈巧生制作的“宣德炉”作品后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此次陈巧生创立并精心打造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炉文化源远流长得以后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