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尹山湖畔的岁月沧桑
作者:方仁  文章来源:苏州日报  点击数 138  更新时间:2013-6-24 10:49:27  文章录入:zhuning

苏州葑门东南,尹山湖碧波荡漾,吴淞江白练如洗,油菜花开季节遍地金黄,水稻扬花时节蛙声片片,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点缀其间。这风光旖旎的锦绣之地,就是吴中区郭巷街道。

这里物产丰饶,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八仙之乡、蓑衣之乡;这里又人杰地灵,走出过宰相顾雍、诗人袁水拍、电子学家陈章等文臣武将、专家文人,还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流传着众多传奇故事。

沧海桑田,如今这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成为苏州迅速崛起的沃土,尹山湖·独墅湖双湖板块已成众多居民安家的首选之地。

今天起,苏报和吴中区郭巷街道、苏州古玩城联合推出五篇“锦绣郭巷”征文,帮助更多读者品味尹山湖畔的这方精彩天地。

尹山湖水深几许

2008年10月,尹山湖退田还湖工程划上圆满句号,已经干涸了50多年的尹山湖腹地再现碧水清波,与周边的绿化带和景观点相互映衬,成为苏州市区又一难得的生态绿洲。

提起尹山湖,许多苏州人会想到这里曾经兴办的多处“五七”干校。其实,尹山湖的历史远不止这么长,最迟到宋元时期,这个湖泊就已形成。它原名尹山淹,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水系与独墅湖、金鸡湖相连,湖中鱼虾密生,湖边茭草遍布。从湖底曾发现古陶器、古砖瓦等现象看,这里最早是陆地,后来才因地陷或水平面上升而成为湖泊。在湖水的滋养下,千百年来,湖边崛起了一个又一个村镇。

尹山湖靠近郭巷集镇的地方有个深潭,名叫青龙潭。当地相传,青龙潭里住着一条青龙,镇西河中的卧狗墩就是它嬉戏的夜明珠。某年青龙曾呼风唤雨,把河水、瓦片卷上天空,风水先生断言,青龙潭边必须造桥,才能镇住青龙、保得太平。于是,当地百姓在潭边捐建了青龙桥。1903年重建该桥时,石柱还镌上了这样一副对联:青草碧波水映郭巷,龙吼鱼啸桥锁尹湖。

1945年4月,尹山湖被第一次围垦成农田。1949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台风摧毁了大堤,让这里重新成为湖泊。1956年,尹山湖再次被围垦。此后这里曾被用作吴县农场、劳改农场、良种场,1968~1979年间,尹山湖内办起苏州专区“五七”干校、苏州市“五七”干校、吴县“五七”干校,并设立了相关单位的学农基地。1971年,尹山湖大部分耕地移交给部队、坦克试验场、一○○医院、江苏师范学院、光福农场及郭巷公社相关大队等耕作。到1979年,湖内“五七”干校先后搬迁和停办,部队及其余单位农场陆续撤离,所有耕地被吴县良种场接收。此后湖内又陆续建起苏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江南社会学院、苏州市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尹山湖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当地启动尹山湖还湖工程,主要是在原尹山湖中央取土260万立方米,形成一个水面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8公里的新尹山湖。根据今年1月公示的《苏州市尹山湖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新尹山湖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为苏州市东南部以居住和休闲功能为主的滨水新区,吴中区东部片区中心,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88平方公里,可容纳居住人口约12万人。

如今,新尹山湖开阔的水面波光粼粼,清澈的水体宛如碧玉翡翠,让人心旷神怡。湖边有林地、有湖石、有木栈道,让这里成为理想的休闲去处。湖中“漂”起的占地64亩的生态小岛,更是还湖工程的点睛之笔,吸引了众多鸟禽栖息。一个以湖为核心、以滨水绿廊为轴的开放型生态空间已经形成。

独墅赭墩吴淞江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郭巷河湖资源丰富。根据《郭巷镇志》等资料记载,郭巷水面约占总面积的39%。除尹山湖外,这里还有独墅湖、黄天荡、镬底潭、澹台湖、赭墩湖、白洋湖等湖泊,以及113条大小河道,其中吴淞江、斜港河是太湖水的主要走廊和出水河道,京杭大运河对水流也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众多水体中,最大的要数独墅湖。这个湖泊又名渎墅湖、独树湖,地处郭巷街道与园区斜塘、娄葑街道交界处,现有水面9.48平方公里。经过前些年的疏浚,独墅湖平均水深6.5米,最深处达8米,蓄水量6.2亿立方米。

民间传说,原先独墅湖上有个姓费的老渔民,偶尔从湖里捞到一小截树枝,做了铲刀柄,结果锅子里的饭总也盛不完。当地的高财主知道后,也下湖打捞树枝,结果连船带人一起被卷进了湖底。当夜,姓费的老渔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树枝在湖底生了根,成了一棵独枝树。消息传开后,人们就把这湖泊叫做“独枝湖”,后来读白了,就变成了“独墅湖”。

赭墩湖位于郭巷街道东部,最长处1.3公里,最宽处1.02公里。水域面积0.88平方公里,1978年1月该湖被围垦,开辟成农田、鱼池。

镬底潭在赭墩湖东面,古称蛟龙潭、蛟龙浦,最长处1.8公里,最宽处1.2公里,水域面积1.63平方公里。

澹台湖则在郭巷街道西面,水域面积2.55平方公里,与斜港河隔京杭大运河相连,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曾住在这里,后地陷成湖,于是被称为澹台湖。

白洋湖位于郭巷街道南部,面积0.25平方公里,1958年被围垦,如今苏嘉杭高速公路从白洋湖西侧穿越而过,并建有白洋湖服务区。

吴淞江郭巷段又称苏申内港线郭巷段,江水源出太湖瓜泾口,经郭巷街道南部流向工业园区、昆山、上海(上海市区称苏州河)后汇入黄浦江入海,郭巷段江面宽30多米到60多米不等。

……

众多的水体,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郭巷人和过往人员,提供了航运便利,还让郭巷更加轻盈灵动、美丽迷人。

十里荷花迷画舫

郭巷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气候宜人,历史上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物产除水产和大米、小麦、油菜外,还有莲藕等水生作物。

清末郭巷籍诗人袁兰升的《郭巷》诗写道:

此间景物尽堪夸,西接葑溪路不赊。

十里荷花迷画舫,一湖菰米足渔家。

蓑衣市小喧风晓,茭白船多聚日斜。

我是扁舟来往惯,篷窗吟眺手频叉。

这里的“十里荷花迷画舫”,正是郭巷一带盛产荷花、莲藕的真实写照。

郭巷种藕历史悠久,藕田主要分布在境域的中部和北部,所种品种有花藕、慢荷等。花藕生长期90~95天,清明、谷雨间栽植,大暑开始采收,虽然产量较低、吃口一般,但由于入土较浅,易于挖取,上市时间又早,颇受市场欢迎;慢荷又称晏藕,是正宗的塘藕,生长期100天左右,谷雨栽植,立秋后采收,鲜嫩甜脆。

盛夏时节,郭巷的藕田连缀成片,白色、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文人墨客们因此留下了众多诗作。除上面的《郭巷》诗外,清末郭巷籍诗人袁学澜在《采菱》诗里说:“采莲唱罢叶田田,十里菱花迭翠钿”;稍晚的郭巷籍文人陈希濂也在《求学诗》里提到:“最是陂塘消夏好,清风十里芰荷香”。《郭巷镇志》记载,2000年郭巷种藕587亩,总产500吨。按每人食用0.5公斤计算,这些藕足以供100万人享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郭巷藕田面积已大为减少。

茭白红菱鸡头米

《郭巷》诗中提到的“一湖菰米足渔家”、“茭白船多聚日斜”,则是对郭巷盛产茭白的忠实记录。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烂田里,开花所结籽粒被称为“菰米”或“雕胡”,是古代的“六谷”之一,煮出的饭香气扑鼻,是招待贵宾的佳品。菰感染黑粉菌后不抽穗,但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茭白。

郭巷茭白栽培历史悠久,农户种植经验丰富,质量上乘,是苏州一带的名产。这里的茭白分秋茭白和四月茭两大类,主要种植在北部和中部。2000年,郭巷地区种植茭白达2000亩,总产420吨。

此外,郭巷还盛产芡实(即鸡头米)、慈姑、荸荠、菱、芹菜等水生作物。《吴门表隐》载:“顾窑荡菱之佳者,软尖味美,出葑门外顾荣墓。”顾荣墓就在黄天荡东岸的郭巷境内。

陈希濂也在他的《记得》诗第七十六首里写道:

记得家居近水乡,红菱雪藕味新尝。

软温更有鸡头肉,远胜梨汤与柿霜。

这些水生作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芡实。这种作物不但可食用,还可入药。郭巷的芡实主要种植在北部村落,品种为“苏芡”,2000年种植面积600余亩。

远近闻名蓑衣乡

《郭巷》诗中提到的“蓑衣市小喧风晓”,说的则是郭巷的另一项重要特产———蓑衣。

长期以来,蓑衣一直是农人、船夫、渔民的防雨用具。唐朝诗人张志和写到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人至今为披蓑衣、戴箬笠者的仙风道骨而浮想联翩。袁学澜也在他的《田家四时》诗里说:“一霎绿蓑鸣骤雨,鹭鹚飞破碧溪烟”;袁兰升的《村居》诗里则写道:“割麦插禾忙不了,家家蓑笠度前汀”。这些都是描绘蓑衣的绝好文字。

做蓑衣要用灯草的壳。灯草属灯心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看起来跟席草相似,能织席、编鞋,茎髓“草玉”可点灯,也可入药。

郭巷是我国三大灯草产地之一。2000年,全镇种植灯草1549亩,年产约112.3万公斤,主要种在境内的中部和北部。农闲时节,妇女们把晒干的灯草一小扎一小扎蘸湿,然后戴上指头箍,用“草刀”一根一根地划,划出的“草玉”卖给做中药的或做烛芯的,剩下的壳就用来做蓑衣、绞绳索。

郭巷的蓑衣做工考究,厚实耐穿,不漏水,是远近闻名的特产。编织的时候,人们先搓好领头绳,然后把草壳一小股一小股编上去,做成“躯体”,再编上“翅膀”和“裙子”。草壳每隔三四寸就用细绳横向固定,以防日后松散。背部受雨最多,编的时候会多编些草壳。“躯体”的两侧还做上搭钮、背带,披上后可以扎紧,防止身前受潮。这样的蓑衣精巧耐用,难怪有人称之为“别致的工艺之作”。

过去的时候,郭巷农家女孩一般13—14岁学编蓑衣,到17—18岁可以独立完成,熟练工一天能编2—3件,每件的重量一般在1.75公斤左右。

过去每年梅雨季节来临前,各地来郭巷收蓑衣的船只就会挤满码头,村前屋后也不乏收蓑衣船的身影。那时,农户们几乎家家忙着搬运蓑衣,收购方则忙着验货、付钱,场面十分热闹。

郭巷的蓑衣曾盛销苏南各乡、苏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远方省份。1967年,当地收购蓑衣67.7万件。但上世纪70年代起,蓑衣渐渐被塑料雨具替代,蓑衣编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当地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妇女还会编制蓑衣,将蓑衣编制技艺列入非遗名录妥善保护,已迫在眉睫。

双湖板块天地新

经过多次区划调整,如今的郭巷街道辖有11个社区,总面积53.96平方公里,本地人口4.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区域规划常住人口达30万人。

这些年,郭巷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以出口加工区和河东高新工业园为龙头,姜庄、双浜、金丝港工业小区为基础的工业板块发展格局,伟创力、华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增长迅猛,成为领跑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吴淞江科技产业园作为吴中区重点载体项目,正在加紧投资建设中。

与此同时,苏州最大的菜篮子南环桥市场、米袋子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均落户于此,苏州古玩城也于去年底在北港路对外迎客,东环路汽车一条街销售量持续攀升。

依托亲水优势、生态优势、地利优势,郭巷街道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仁恒、保利、中海、九龙仓等地产龙头争相抢驻。业界评价,随着尹山湖公园、宝带公园、商业水街的开工建设,尹山湖·独墅湖双湖板块必将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新标杆之一。题图为今日尹山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