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向传统文化要生产力能否“三合一”?
作者:李婷  文章来源:姑苏晚报  点击数 78  更新时间:2013-9-23 10:54:10  文章录入:zhuning

8月下旬,"国发之约-2013姑苏书画名家精品画展"在独墅湖畔举行,这个为期3天的画展在苏州城内众多艺术展览中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对于其主办方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而言,这是该公司在推介苏州国发文化产业基金,助推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首次全新尝试。

从“SUZHOUSCHOOL”

中文化淘金渐成趋势,

值得苏州人反思

“SUZHOU SCHOOL”者,苏作也。这是海外学界对明清之际诞生在苏州的手工业技艺及其产品的一个总称。这些技艺过程、最终产品以及文化内涵,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以城市而论,苏州拥有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难有匹敌者。苏州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高地,一个富矿,一座金山。

对这些资源投以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了。今年7月初,著名歌手朱哲琴带领的“'世界看见'中国创造设计之旅-江南”团队,到苏州寻访传统工艺,其团队成员包括国际、国内相关的设计师和美国《商业周刊》、《周末》等媒体记者、专家;其目的是“通过寻访、考察、研究,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元素,融入高品质当代化的设计中,并将区域传统手工艺者与当代设计互动合作,推出成功的原创产品案例。”8月间,由中国设计师蒋琼耳与法国爱马仕集团创立的“上下”推出了一个“寻访手工艺文化大使”活动,苏州的众多手工艺从业者反响热烈、积极。

如何评价这种文化淘金大潮,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科教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思慧给出如下的回答:“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是从生产力角度谈文化,这必然包含了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的经济行为。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内需市场发展格局看,深圳无疑是最早成熟和接近国际化的,其次是北京和上海,最近10年扩展到一线省会城市。这些城市有大量国际化的会务、文化、商务活动,国际消费领域100强的总部和研发,大量的成熟中介机构,产业链必备的高端人才群体,充沛的资本,一线媒体,大区域的高端商务人群,总部和区域总部的进驻,中产阶级群体等等。苏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在大量的'非遗'项目上,但遗憾的是这些遗产基本缺乏知名大品牌,产能基础和运营人才都很薄弱,不足以靠企业和个人之力迅速做到规模化发展,尤其是创新发展。来自农耕文明的'非遗'如果不能够在当代社会与生活中可持续发展,就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萎缩,面临后续无人的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生力量应该获得更多的金融政策扶持

在“政策引导、多元资本、商业运作、专业管理”的指导思路下,苏州国发创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发创投)和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经过深入沟通,达成了全面合作,共同发起组建苏州国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暨“苏州国发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首期规模1.5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包括:控股投资于苏州本土传统文化项目;投资于符合苏州市文化产业政策,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商业模式清晰、预期盈利明显、成长快速的文化企业,以及预期有资本运作盈利空间的文化企业等。

国发创投产业基金部副总经理周恒凯表示:“这种模式比传统的单一的民资基金产品,拥有较大的战略优势。首先是财政专项资金'由拨改投'改变了以往单纯支持项目发展的做法,把支持项目发展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是政府主导发起设立的创投基金会选择富有经验、拥有强大网络和人才资源的创投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和管理人,以专业化管理充分体现创投基金政府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和专业化商业化运作的特色。”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人创意,技能和天赋建立起来的,并且在知识产权的建立和保护下,能够为社会创造潜在工作职位并带来潜在社会财富的产业。单兵作战、缺少资金、市场开拓能力差等是这个产业的主要问题。因此,世界上一些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为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创业者,设计、推出了许多制度与机构,就为了“不让聪明的脑袋被埋没”。

其中最具标杆意义的当属英国政府的一些有效举措。比如,国家彩票基金模式,即以法规的形式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支持优秀艺术门类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极大地弥补了政府文化投资的不足。比如“政府陪同资助”模式,如果企业决定投资某一文化创意产业,英国政府将陪同企业一起资助该项活动,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资助的资金比例是1∶1,但当企业再次资助时,政府将扩大出资比例,对企业多出上次出资额的部分实行1∶2的资助比例。这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角色的介入,也使得广告效应自然放大提升。

建立一个培育“内容和品牌”的文创企业孵化器

有了传统文化资源,有了金融政策扶持的天时、地利,文化创意产业是否就能占到“人和”,拥有持续不断的生产力并走上现代企业的产业链呢?

陈思慧表示,从目前的文创企业创业状态来看,比较容易上手的是从旅游角度带动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传承,“但这不足以促进规模化企业的产生,只能形成高级工艺师坊,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地方支柱产业,并带动产业健康发展。”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市场运营资源。“这个缺失的资源必须通过一个整合平台作为起点,该平台要具备把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快速推向产业链高端的资源和能力。”

要而言之,这个平台首先是一个品牌孵化器,它集中了品牌创建与发展必须的一流设计师群体;它具备了帮助工艺作坊向家族传承企业转型的辅导能力,连接高端中介服务群体的对话能力;它应拥有资深行业背景的专家资源、初期快速发展必须的产业引导基金资源、政府引导政策、服务对接以及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国际合作等外部关系资源。

在谈到这个文创企业孵化器的具体构想时,陈思慧表示:“孵化器首先重点扶植本土设计师的转型和手工艺者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不断积聚行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内容。2年内逐步形成优质行业资源的整合,并成功塑造一批本地标杆企业,进而以此吸引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海外的优秀品牌来苏合作开发,带动其与苏州本土手工艺的结合,提升苏州'非遗'的现代文化产业链高度,逐步达到国际先进运营水平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