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风雅山塘
作者:西苏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点击数 132  更新时间:2014-2-12 9:52:00  文章录入:zhuning

吴地的坊间有这样一句俚语:明代两首辅,无一是人养。这样的话听起来还真的瘮人,其实首辅还是人养的,只是生育他的那位夫人在地位上,稍稍有些问题。正德年间的顾鼎臣是他父亲的侍女所生,连妾这样的地位也没有捞上,所以顾大麻子的仇家便在这上面做点手脚,图个心理的胜利。传说他的老娘去逝,连顾家的大门都不能出,急得一品的太师少了主见,家族的长辈认的是祖宗的家法,管你是权重位高,再说谁让你平日端了宰辅的架子,对族中亲戚少有提拔。当然做首辅的人没有点急智,早被帝王推出午门砍了吃饭的家伙,顾太师无奈中腾身越上母亲的尸首。他自然要从正门出入的,于是吹吹打打,一片哭声出了昆山城。

过了一朝到了嘉靖手上,苏州城出了个青年的状元申时行,吴地的百姓习惯把他唤作徐元宰,演绎的是那部流传于江南的弹词小说《玉蜻蜓》。

没有到五十岁,申公也坐上了首辅的位置,但是他的亲身母亲还是被定位在那个和其父亲苟合的志贞师太身上,明代私家刻坊有《桃花庵》的艳情小说,影射的也是这段情节,只是言辞多些色情,颇难入目。既然侍女都当不得人算,这剃光了头的尼姑,自然更是不能算作人了。也不晓得申公得罪了那位文字高手,落下这场灾难。

尼姑萌发了春情,与那年少的才子有了爱情的结晶,便要抛弃或送还夫家。以孝治天下的大明皇朝,不知身从何来,犯的是忤逆之罪,所以故事就有了儿子寻娘的噱头。

那年端午的苏州南浩街,迎来了一场揭密申公子身世的龙舟庙会。每年的五月,照例到了“毒月”的时辰,张天师的弟子们在玄妙观中,画了五色的桃印符,挑着桃木剑,驱毒骗钱。各家各户的门楣上,挂了蒲剑蓬鞭,镇妖驱毒。这东西五毒未必能镇,空气倒真个清新了许多。说到“五毒”,很难说个究竟,版本之多,一如《红楼》,谁都能够讲个子丑寅卯,想来也就是蟾蜍、蜥蜴、蜘蛛、蝎子、蜈蚣、毒蛇之类。传说中每年的端午日,太阳会升到最高处,所以一切妖魔鬼怪都要在这天显出原形,道行深的还能够硬撑一把,但是一杯雄黄酒下去,还是要就地一滚,露了那长长的尾巴,白素贞就是在端午日,把许仙活活吓死。

却说这天,从阊门到胥门的水路中,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各家的奶奶小姐穿了新的花衫,挂了熏香的绣花雄黄荷包,缠了五色丝线编织的“长寿线”,挤到这护城河边看龙舟。苏州的龙舟很是华丽,旌旗摇曳,鼓乐不绝,龙形船身,龙头高仰,两边各有十六名的短衫水手,持桨划水,龙头有小儿站立,装扮成太子的模样,俗称“龙头太子”。龙尾高丈许,五彩丝索牵连,童子攀索游戏水中。  

苏州的水道太过秀气,以至摆不开赛事,唯以精巧取胜,权当是花船游湖,各家会馆扎了龙舟,一字排开,比的是龙舟的模样,显的是会馆的实力。这龙舟自然要去山塘河的,一路直抵虎丘山下。苏州的节庆之人,是少不了山塘和虎丘这两处风景的,山塘有酒,虎丘有花,饮酒赏花,不正是人间的美事!

山塘街初建于唐宝历年间,功劳要记到喜欢建堤筑桥的白居易身上,到了明代中叶,已经成为苏州的繁华之地。街傍河而筑,小桥相通;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各省会馆,云集于此,酒家茶铺,南北鲜货,无所不有,东起阊门外的渡僧桥,西至虎丘望山桥堍,俗语“七里山塘到虎丘”。

街上的铺子,前门沿街,后门临河,推门沿石级而下,捣衣浣纱,解舟远行。山塘河便在水巷人家中穿过,载着虎丘的茉莉花,香满街市,漂着文人美姬的画舫,歌舞漾溪。

却说这山塘的桐桥边,有爿豆腐点,店里有位叫朱三姐的半老女人,端午这天,她也挤到了南浩街上来看龙舟。不过她不是专为龙舟而来,她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要吃几只申家的粽子。去年她的邻居回家馋她,说申家粽子里的肉有碗口那样大,味道实在鲜美。想这三姐平日难得见荤,听到免费的午餐,怎么会不心痒嘴馋。临出门的时候,她顺手取了把竹骨的纸扇,吊了一只说不出名堂的石料坠子。

申家的粽子果然特别,又大又香,粽叶碧绿宽大,糯米是上等的新梗,雪白饱满,肉虽没有碗口那样大,也有小童子的拳头那般。当然申家的粽子除了肉粽,还有五花八门的种类,火腿、开洋,这都是三姐平日里想都不敢想的美味,粽子的样子也多,枣子是三角的,荤馅是枕头的,还有跟女人的小脚一样的小脚粽。

有人说苏州的粽子是用来祭奠楚国伍员的,因为他一手建起了吴国的都城。吴员和屈原虽然都是亡楚的人,但屈子一心系于楚国的百姓,还有《离骚》这样的传世诗篇,愤而投江,显现的是文人的不屈气质,不似伍员引兵灭楚,鞭尸楚王,对于伍员发迹中的狡诈和叛逆,吴地的百姓虽不至于轻蔑,倒也没有铭刻于心。况且以吴地百姓的节俭,也不会包裹了米肉,丢到江河中。这粽子也就是流传来的风俗,包了好吃的在粽叶中,煮熟了然后送到自己的嘴里。

回来再说朱三姐,她看到这样的美物,岂能够错过,放开胃口,一顿猛吃,直到撑得心慌才罢。要知道这糯米的东西会顶胃,这下把三姐搞的浑身不舒服,人一舒服就会冒汗,所以她就把那吊了石坠的纸扇挥个不停。阳光从头顶射来,透过岸边的柳叶刺到那石坠上。

就在阳光和石坠相撞的时候,有个女人正好伫立在街边的楼窗前,一道七彩的光芒从石坠上射出,直逼她的俏目。这个女人正是弹词《玉蜻蜓》里的金氏大娘,申公的嫡母。

一番周折,家传的宝贝玉蜻蜓终于回了南浩,同时回来的还有一件先人的丝质内衫,那白衫上写有绝命诗一首。金氏大娘边读边哭,空守十六年的寂寞,换来的就是这一件泛黄的内衫。不过她很快高兴起来,原来丈夫给自己还留了个继承产业的儿子。

等徐元宰也就是那个申时行,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知道了自己的亲身母亲是个参禅念佛的尼姑后,立即决定寻找亲人。于是,在那个午后,年少的解元郎失踪在苏州城。申家十六年前失了主子,今朝又走少主人,金氏大娘那个哭啊,撼动了苏州的六门三关。  

其实申公没有远去,他只是走进了山塘街。很多年后,乾隆也来到这街上,吃着苏州的摊头小吃,听着吴侬软语的弹词,以至喜欢地要把它带回北京城。说也奇怪,乾隆走在颐和园内万寿山北的苏州街上,就是没有当初的良好感觉。据说乾隆在地摊听的那回书叫《游龙戏风》,讲的是正德皇帝游历大同府,遭遇李凤姐的故事。说书的是个名叫王周士的瘌子。乾隆听后很是喜欢,就要人把他召到沧浪亭御前继续弹唱,书到了关子,正德和李凤姐吹灭了烛火上了牙床。

一旁的官员没几个能够听懂,明白吴方言的却大汗淋漓。按套路下面的书就是巫山云雨了,街头的文盲说唱,这可是诱惑听客的重头好戏。吴地本比京华开放,由吴语为特征的明清色情小说,恰也印证了这点。才子佳人,堂楼私会,本是弹词的法宝。

王周士既然敢在帝王面前摆龙门阵,当然不是平凡之辈,就在有人欢喜,有人担心的时候,他潇洒停了手中的弦索,淡淡一语:一夜无事,直抵来早。

对于这段掌故,颇多疑点。乾隆能听懂吴语已经是奇迹,何况是弹词这样的苏州话,以听书而见忠奸,更是天方夜潭。乾隆如果是这样,还不笑煞九泉下的崇祯皇帝。

山塘过了星桥后,商市的繁华渐渐被垂柳绿荫湮灭,闹市的喧嚣也为枝头鸟雀的欢鸣掩盖,水碧清倒影着芳草,缓行的青簾画舫,传来水磨的昆腔,骚客也会步出舱来,站在船头,吟上一二句诗句。橹声轻响,那水慢慢漾开,载着那水上的柳叶儿游荡。远处农舍掩隐在花木丛中,云岩寺塔则雄师虎阜,梵音隐约而送,临济的高僧又要升坛讲经了。

申公子此时没有心思观赏山塘的风韵,一路匆匆,不时打探。街市上的商妇望见年少英俊的佳公子,个个眼馋心热,不由停了手里的买卖,住了嘴里的吆喝,随这翩翩公子的脚步,你行我动。

申时行离家怎么来到了这山塘呢?原来他掺透了父亲的血书,来山塘街找一处名唤法华庵的尼姑庙。他的父亲诗中透露,生育他的尼姑母亲,法号中有个贞字。天下之大,法号带贞的尼姑何其多,申公子怎么就找到这法华庵来了呢?老天安排他公子认一个妙尼,法号志贞,就出家在法华庵申氏的家庵中。

法华庵在山塘的后半段,黄墙饶屋,银杏探身,两扇红漆的庵门,一对黄铜的叩手。所谓家庵也就是受某家的供奉,替某家做些法事,申家是吴中的首富,这庵堂自然格外精致,虽占地不大,景致却是一流,江南园林的精华,浓缩于方寸之间,偶然飘出钟磬梵音,又让这园子添了几分禅意。

法华庵中母子相认,申公和山塘的情节也就划上了句号。至于山塘的风雅,在苏州人的心里,还是要留给“一笑因缘”的唐寅,虎丘山巧遇秋香美婢,山塘河中唤舟追美,无一不是饭后美谈,自然那只是文人情愫的表露而已,与唐解元并没有多少关系。

剥开粽叶,就着清香,一口咬下,解的是嘴馋,要的是回味。行走山塘,看的是小桥老屋,闻的是百花馨香,回味的还是那久远的风雅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