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我们如何回到园林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136  更新时间:2014-2-18 10:22:09  文章录入:zhuning

面对园林,我们可以跟它交流什么?

嫉妒这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高大上?戴着有色眼睛去嫉妒土豪的奢华生活?死盯着园林里的歌舞升平、吃喝玩乐,然后愤愤不平责难浪费土地资源?中国周易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承人文规划建造学会名誉会长陈天趣说,一直从这些角度去想,我们很难回归园林。

在陈天趣看来,现代人谈到园林,几乎都带着时代局限性,将现代人自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强加于古人,把园林谈得太过于 “现代化”的复杂化,而对苏州园林目前这种存在状态的性质却不了解,除了大谈极为深奥复杂的艺术之外还是艺术,园林这艘船的缆绳都没解,就起航了。

其实,从易学的角度来看,首先是简易,然后才是不易和变易。我们在公说公美,婆说婆美之外,园林中还有什么?当我们每次站在园林中时,所有人似乎都会有一种隐隐的感觉,园林离我们既近而又远,走进园林似乎走进了古代,它好像不属于我们、不属于现代,它仿佛离我们非常遥远…… 此时此刻又有谁从那残存文化的记忆中去叩问寻求那藏在园林骨子里的“中国精神”?在高度文化的时代,园林作为人类居住营造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吃了几顿快餐饭就能理解的建筑或艺术,在大谈特谈“巧夺天工”和“美不胜收”之后,园林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且还越来越陌生。

所谓“大道至简”。先就把艺术拿出来谈,从根上就本末倒置了。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大道理。园林的出现首先是实用,无论是精神上的实用还是物质的实用,都先要顺着人的烟火气,从最简单最原始的角度出发去解构,先要布局怎样适合人居,然后才轮到艺术的问题。

也就是说离开“生活”二字,一切艺术皆毫无意义。

为什么要回到园林——返璞归真

在如何回到园林的问题上,先要问为什么要回到园林?因为园林中有着人类千秋万代如何长期生存的文化密码和真理。

目前苏州古典园林所存在的这种状态,已构成了人类发展史上至今为止居住环境营造的最高境界。园林作为高度文明的人居载体,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上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担任了精神上、物质上多方面人的生活质量提升的任务,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数千年发展蓬勃滋长,一气呵成的优秀典范。园林是人类在自已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园林中存在着真理,那就是“天之真、地之真和人之真”。说白了,就是人与天地和谐相承的关系,人要长久生存,就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天结为朋,与地结为友,而不是与天斗、与地斗。陈天趣认为,回到园林,就是返璞归真,也就是回到尊重天,尊重地,尊重人的境界。园林的形态,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园林是模仿自然造出来的园子,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传统方法论认为:万物没有好坏,只要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园林的最高营造境界,也就是一物自有一物适宜的位置。在合适的位置放上合适的石头,在合适的位置建造亭子,在合适的地方种上树木。“适宜”和“合适”才是美。

看园林,也不是戴有色眼睛去挑剔。陈天趣说,一个园林是一代人群体的创作,也就是我们老祖宗群体造出来的,它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的集体创造。园林决非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木匠、泥瓦匠,更不是钢筋水泥匠,而是道匠、哲匠的杰作!

古代园林生活,更是用闲适的方式来过慢生活。

心亦是佛,心就是魔。体现在园林中,仔细观摩就能发现,园中假山营造讲求如祥云一般,天映水中,人踏祥云,犹如腾云驾雾。陈天趣觉得,假山是为了养生,也是为了精神实用,园林主人一定梦想自己能够修仙成道,相反,现在很多想要做园子的阔人,却把石头摆成了刀山火海。细细品味我们还能发现,每一个私家园林,一般都有五个湖,四个厅或亭,甚至有的厅直接取名“四海厅”,寓意五湖四海,带着包容天地、气壮山河的气概。

园林究竟是什么——公园本是私园

苏州园林,无论大小,古代往往都是“私园”,是宅邸的后花园,更贴近生活,与私人居住有关,所以以前苏州园林也叫宅园。解放后“宅”的部分被弱化,园林收归国有,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园林,私园于是变成了“公园”。现在无论走进哪一座园林,都是走进一座“公园”,有关居住的私秘早已不复存在。

陈天趣说,古代私园不是为了取悦别人,目的不是要让外人来参观玩耍,园林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感受。有钱了,好多人想要造园子,想要回归园林生活,可是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不认识园林了,我们无法还原回最初的那种状态,不知道怎么回去,找不到节点。全因缆绳未解,公私没有分清楚。我们的园林砍去了“私”的那部分,只给我们一个有关“公”的幻影,于是很多有钱人把园林照搬回家,惊觉自己原来是在家里造“公园”。

怎么回到园林——从烟火气出发

回到私园,也就是要回到生活。离开了生活,一切艺术都是空的。

从烟火气出发。园林是从人的需求开始,首先是每户家庭的人口和居住需求不同,然后才是学识修养决定的不同布局。回到园林,不是每个人都要住大院子,而是怎么改善生活。

园林里还讲究分景、隔景以及借景,其实也是从节省钱财的角度、人的走向,以及生活的角度,然后才是审美的角度,来考虑是否实用而成的布局摆设。

当代世界,科技发达,人间复杂。在周易中,天地万物,无非阴阳。陈天趣认为,心中时时刻刻要有天有地,也就是要尊重科学。

园林为什么多以水为主?因为水是流动的,水中孕育生物,一直在蒸发,可以从液态变成气态——是阳,房子,静止不动——则是阴,现代人造园子,却总会要求草地做大一点,水域做得小一点。古代人为引来活水,通常会在园子里挖几口井,引来活水,像拙政园的荷塘里就开了三口井,也是为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城市格局,挖井不那么现实,陈天趣说,要想园子里的水不臭,就要用到周易中的阴阳的道理,让水产生阴阳互动,好多水不能暴晒在太阳下,造园子时善于利用石头缝,房子底下的空间,用好这些“阴”,用好树木、石头、房屋的倒影,形成阴水,阴阳交替,水就活了。古代园林莫不如此,盆景、亭子、房子、廊桥、树木倒影在水中,水域半阴半阳,只要5%到10%的水域晒到太阳,水就不会发臭。

陈天趣说,类似的原理在园林中比比皆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顺着古代人的智慧,顺藤摸瓜,把传统文化和智慧接收下来,然后运用好。现在,许多对园林的保护修复,因为认识不足,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园林和古建。比如,苏州在古代没有低洼地,整个城市建在水系上,水在低处,任何高起的土地都像岛一样,拙政园就建在一个很高的地势上。拙政园门前的街叫东北街,街道地势曾经很低,从忠王府走下去要五六级台阶才能落脚到街道。可是,我们每修一次道路,东北街都被抬高一次,直至现在,拙政园反倒变成了一块低洼地,老祖宗的良苦用心,在今天错综复杂的城市变迁中,逐渐走向再也回不去的道路。

我们如何回归园林?回到园林做什么?在陈天趣看来,回归到园林也是回归到养德养心的境界。其实,不见得是回归到有形的园林,只要人人心中有园林之德,古代人说的“五德”,仁、义、礼、乐、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庭,方能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天和地。所以说,重回园林,重回那种精神之界,是当代人必须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