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城游 流动的姑苏繁华图 |
作者: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 点击数 148 更新时间:2014-6-6 13:27:11 文章录入:zhuning |
|
平江路老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石板路…… 挂着相机的游客信步闲逛,本地居民骑着电动车往来,车筐里装着葱蒜和菜。有姑娘穿着戏服,招徕游客到戏楼听昆曲,也有老阿姨擎着收音机,河边听评弹。 古城苏州,虽已2500多年历史,却依旧活色生香。 如何将我们这座活着的古城展示给世人?将韵味悠长的吴地文化传承下去?一年多来,姑苏区在设立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基础上,启动“古城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古城保护、历史传承和旅游发展提到并重的地位,使小家碧玉的苏州展现出新的魅力。 古城保护 规划始终放在第一位 漫步在苏州古城区,看不到高楼大厦,入眼的只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石板路……时至今日,世人仍能见到这2500多年历史的诗意沉淀,这正是得益于苏州对古城原有风貌保护的重视。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有计划地修复大量文物古迹。去年6月,市政府决定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框架内,创建全国首个“古城旅游示范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陆续编制,为古城保护定下基调。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独特格局是苏州古城特有的架构框架。平江历史街区成片整治保护工程,因此成为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保护规划中,姑苏区明确了通过空间、产业、旅游行为等方面的布局,将平江历史街区打造成人文与自然相融、历史与现代交辉的苏式生活体验区,将街区定位为传统居住街坊,兼具文化、商业、休闲、体验功能,将以前由平江路沿线的保护整治工作向整个街区纵深推进,使其成片得以整治和保护。 如今,平江历史街区已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示范区、苏州古城河街并行双棋盘格局的杰出典范。事实上,像这样“规划先行,多措并举”的做法,是姑苏区在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中的一个特色。按照规划,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总面积15.38平方公里,创建启动区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和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面积为2.8平方公里,至2015年逐渐辐射拓展到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天赐庄片区,以此为契机,将苏州古城建设成为古典园林的博览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集聚区、苏式生活的体验区、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根据这一规划,近年来,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整治、天赐庄片区保护利用、古运河申遗、石湖渔家村项目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陆续规划开工。 动态保护 让古街老宅再现魅力 从苏州平江路青石桥拐入南石子街,沿着小巷步行几分钟,就能找到修缮一新的控保建筑潘祖荫故居。如今,老宅已经成为文化精品客栈花间堂,前不久对外营业后,受到了游客的追捧,不提前预订根本住不了。 而有谁想到,这里曾是一排兰州拉面馆等沿街店铺,故居内天井杂草丛生、地坪破损、木构架开裂…… 如果不是对它进行及时的修缮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出几年,这处老宅就将完全破败。 据了解,潘世恩故居原为清朝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顾汧“凤池园”的西部。嘉庆十四年潘世恩购下后改建成私第,前为三路六进住宅,后为园池。这里的建筑用材考究,工艺精致,尤其是中路第三进正厅“留余堂”及西路第三进纱帽厅,是苏州民居厅堂中的精品。因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寓居此宅,所以这里又被称为“英王府”。 整修后的潘世恩故居占地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前为深庭广厦,后为清幽园池,看上去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 老宅子化身精品客栈,成为苏州以旅游业为抓手,盘活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新一轮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像大儒巷丁宅、全晋会馆、玉涵堂、冈州会馆、岭南会馆等一批老宅得以重获新生,古老的宅院散发出青春的光彩。 与此同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也使古城中的不少历史街区重获新生。山塘历史街区,水陆并行,建筑精致,是苏州古城风貌精华之所在,也是苏州古迹最多的街区。如今,经过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这里汇集了松鹤楼、采芝斋等苏州传统小吃和刺绣、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品,设有商会博物馆、古戏台、玉涵堂、通贵桥等景点,成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此外,虎丘老街、新郭老街等特色街区也正在陆续开发,这些“老街”在更新利用后,将以全新的形象展示在游客面前。 活着的景点 体验原味苏式生活 一座青砖牌楼,上书“联萼坊”,老民居里藏着的,是苏州的一段历史。说起平江路上的活景点:“联萼坊人家”,不得不提一提它的主人——钱杏珍。2011年,她从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因为对苏州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筹资金租下位于平江路联萼坊大院内的6户民房,和纽家巷社区一同成立了“联萼坊人家”。里面有客厅、书斋、膳房、织绣房、喜堂、伙房等传统民居,原汁原味展示了传统的苏式生活场景。 她还组织社区老人,以苏州历史文化民俗为纽带,采用口述历史、体验民俗、传播文化的方式,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联萼坊人家”从开出以来,就引起各方关注。从小生活在苏州的凌先生,目前在德国定居,前不久回国慕名来到这里,“一下子找到了儿时的回忆,”凌先生说,“苏式生活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的,而这里所展示的正是苏州最为平常但却最让人割舍不下的寻常生活。” “苏州有一种让人从内心感觉到的生活之美,这是一份属于‘老苏州’的情调。而这种魅力,只有当你融入进去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位专程到平江路体验苏式生活的山东游客赵女士这样说。随着现代自由行、自助游、背包客的兴起,走进街头巷尾,零距离体验苏式生活,已成为古城旅游最有吸引力的特色之一。为此,姑苏区在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将旅游餐饮、特色民宿、旅游购物和旅游演艺等旅游要素与旅游线路紧密结合,融入街巷旅游、社区旅游、文创产业旅游等新元素。“棋盘寻幽”姑苏街巷发现游、“姑苏天工”古工艺体验游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的推出,带着游客穿梭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在一片吴侬软语的氤氲氛围中,感知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魅力。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是吸引游客零距离体验苏式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从农历正月初五的山塘街迎财神、到农历四月十四的石路轧神仙,再到农历五月初五的吴地端午民俗文化节,一个个有着浓郁古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不断展现着苏州历史人文的独特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