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筹备近三年维修八个月近期将开放 瑞光塔新颜让人期待
作者:  文章来源:城市商报  点击数 80  更新时间:2014-6-26 9:40:14  文章录入:zhuning

经过近三年的筹备,瑞光塔维修工程于2013年9月26日正式开工,2014年5月30日完工。24日,苏州市文物局组织了瑞光塔维修工程竣工验收近期开放。本次工程是继1987年瑞光塔大修以来首次大规模维修,是对瑞光塔塔顶险情进行抢修,以及对塔身进行保养性维修。

近年来,瑞光塔塔顶出现了塔刹底座砌体下沉、承重枋与柱连接发生脱节错位等现象,导致了塔顶渗水严重,威胁到古塔的结构安全,对于塔顶刹座砌体开裂下沉的险情,以及内部木构年久失修腐朽造成整体构架松动变形的隐患,采取揭顶加固的维修方式,对七层内构架及草架部分进行修缮。此外,自80年代大修后未进行过系统维修,塔身还存在油色剥落、木构件糟朽、构件脱落等现象,亟待维修。对于塔壁、副阶、塔基、腰檐、平座等部位,由于年久失修及日晒雨淋等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而造成的残损,采用保养性维修的方式。维修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施工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损坏构件以修补为主,无法修补影响安全的构件采用原材料、原结构形式、原工艺进行替换,并对构件进行防虫防腐处理,在不改变文物的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结构整体强度,同时注意实际工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达到排除险情,延续及充分展示文物价值的目的。

据介绍,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早在2011年就着手委托设计单位编制抢救性维修方案,并上报国家文物局,经多轮完善后获审批通过。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项目,该工程除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外,力求在维修过程中体现“老”和“新”两个理念。“老”是指在维修过程中必须完全遵循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式的维修原则。例如,对塔身宋式油色的保养,工程实施前,文物主管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特邀有关文物专家对塔身油色工艺进行研究和发掘,最大限度采用传统工艺,保证文物的原汁原味; 而针对必须采用的现代加固材料,则严谨分析采用,对文物的干预降至最低。相对于技术中的“老”,本次工程的管理则完全体现了“新”的理念,从工程前期的技术论证、工程准备到实施阶段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再到竣工验收都采用了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从工程管理组织、程序到方法的全过程全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针对瑞光塔的特性强调了施工过程中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为工程实施中的文物安全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文物概述:

瑞光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城南盘门内,初名普济禅院,据记载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现塔据考建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天圣八年(1030),占地面积约432平米,为七层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1988年11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价值评估:

瑞光塔是我国北宋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这类古塔演变发展史及其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与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罗汉院双塔相比,在构造、用材等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进步。在用材和砖砌技术方面,已采用了石灰浆砌筑,提高了砌体强度。可以认为,在当时南方楼阁式塔从以砖结构为主向砖木混合结构为主演变发展中,瑞光塔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978年4月,在第三层塔心砖龛内发现了一批晚唐、五代和北宋的珍贵文物,为研究当时苏州一带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塔的修建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