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草根”手工艺品 进驻时尚百货商城
作者:  文章来源:姑苏晚报   点击数 44  更新时间:2014-9-24 14:29:21  文章录入:zhuning

弱势群体公益组织“自我造血”欲破发展瓶颈

近几年,社会组织迅猛发展,给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众多社会组织的运作,靠的是政府“输血”或热心人的捐助。提升公益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公益产品上市,并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自我“造血”,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昨天下午,沧浪街道草根社会组织的公益产品正式进驻泰华商城,公益产品首次直接走向市场,进而帮助弱势群体自食其力。此举能否从政府“输血”,逐步实现公益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沧浪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云表示,他们对此很期待。

从“输血”到“造血”公益组织期待自立

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公益总是和捐款捐物划上等号,但“救急不救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弱势群体,沧浪街道的方式就是提供途径和平台,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活。于是,他们成立了各种公益组织,吸收低保、残疾人、大病人士等困难群体作为成员,对他们进行手工艺品技能培训。普通手工艺品相对来说材料和制作简单,不需要太高的技巧,一般人都能学会。于是,“百草堂”、“叶绿素”等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如今,沧浪街道的公益产品有中草药盆景、串珠、棕编、泥塑等手工艺品。

“百草堂”是一个专门吸收和帮扶困难人群的公益组织。桂花社区低保边缘户张惠仙今年60岁,老伴曹师傅最近因癌症复发不幸去世。曹师傅2009年被查出患有肝癌、胆结石等多种肝脏疾病,医生说手术治愈的希望不大,可以采取药物治疗。自此以后,他就在家养病。原先他在外打零工,生病在家就失去了收入,张惠仙退休工资也就2000多元,每月大量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吃紧起来。于是,桂花社区为他们家申请了“低保边缘”和一些医药补助,但这只能救一时之急,不是长远之策。

桂花社区有一群喜欢养花种草的居民,如中草药达人姚关南、盆景爱好者祁文连,慢慢地自发形成了一个绿色志愿者队伍。2012年,街道公益组织“百草堂”成立,专门种植中草药和制作中草药盆景。“百草堂”也向张惠仙伸出了援手,请她帮忙给盆景浇水修剪,并跟着祁文连学做盆景。正好张惠仙喜欢种花种草,这个活儿干得倒也十分自在,每月还能有一些卖盆景的收入。虽然钱不多,但总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缓解一下经济压力。2年多来,“百草堂”从原先几个社区花草达人的小爱好,渐渐发展成造福居民的公益组织。如今,他们吸纳了一些像张惠仙这样的困难群众加入,教他们盆景制作技艺,并将部分收入回馈给他们。

“扶贫并不在于给予金钱,而在于为贫困中的人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给予心灵的尊重。一味的金钱捐助,反而会让受助者产生自卑的心理。”沧浪街道副主任许顺介绍,街道公益组织从原先的单向捐助到如今“造血式”扶贫,通过策划实施各类公益项目及活动,为弱势群体培训技能,生产并销售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使制作者通过劳动改善生计,也帮助他们重建信心,融入社会,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

从“草根”到“大师”专家把脉产品更市场化

以前的公益产品,往往是一些手工艺爱好者制作,缺乏专业水平和知名度,销售比较困难。“如果产品竞争力不足,那么企业或者个人也只会购买一两次,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百草堂”负责人祁文连认为,如何提高产品水平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是一个大问题。为推广公益产品,沧浪街道此次成立了全新的公益组织“取才有道工作室”,请来近10位手工艺品专家定期在辖区开设公益大讲堂,辅导草根团队制作产品,提升产品水平,有盆景、棕编、面塑、泥塑等手工艺品种。他们也欢迎市区的困难人群来工作室报名参加培训。

以“百草堂”为例,负责人祁文连潜心研究盆景制作已有10余年了。他坦言,盆景制作现在面临一些困境,一是原材料方面,去花木市场进货的时候,由于中草药盆景所需的石料较小,而花木市场一般以大块石料为主,所以很难采购到小型盆景的优质石材。二是盆景制作技术有待提升。如今要走向市场进行推广,对盆景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自己毕竟只是兴趣爱好,并非专业,在钻研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和瓶颈,却缺乏专业人士指导。

这次,街道请来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史佩元,对“百草堂”进行指导。祁文连对史佩元钦佩已久,“百草堂”的盆景爱好者们对此也欣喜不已。史佩元“把玩”盆景20多年,对盆景技术、造型、意境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制作的“奇”曾在2013年第7届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上获中华瑰宝奖。在史佩元的指导下,祁文连和他的“百草堂”团队为这次公益产品进时尚百货商城制作了40余盆中草药盆景,植物有南阳杉、澳洲杉、幸福树、袖珍椰子等适合老百姓居家养护观赏的品种,还首次根据每盆盆景的造型,取了有意境的名字,如“寒江独钓”、“竹影婆”、“米芾拜石”、“一线天”等。此外,史佩元还答应为“百草堂”留意优质的原材料,以提高盆景质量。

从“单打”到“抱团”公益品进商场、开网店

其实,沧浪街道对公益事业的探索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的过程。以往,街道公益组织主要依靠的是社区工作者和少数热心的居民骨干,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无法走出去。居民骨干虽有一片热心,但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随着社会组织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走出这个圈子,引进更多的外部资源,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和认知度,公益事业才能做强做大。

公益产品制作方面,原先就是几个居民骨干和社工出于兴趣爱好而制作,受人数限制产量也有限,如今要发动辖区甚至全市范围内的困难人群或是“能工巧匠”都来学习和制作;公益产品销售方面,原先就靠辖区企业献爱心出资购买,比较被动,也没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如今一些爱心企业主动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像泰华商城等企业,虽然每年购买街道的公益产品,但是难以真正帮助公益组织发展,如今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负责公益产品线上线下的销售,帮助解决了原先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缺乏品牌知名度、缺乏稳定客户群等问题,用商业化运作模式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公益产品购买方面,以前主要以街道辖区企业购买为主,市区内的普通民众对这些社会组织和产品不甚了解。如今加大宣传力度,公益产品将逐步进入更多的商城、商业街,进入老百姓的视野和生活中,方便大众了解和购买,推动“公益消费”。

据悉,除了实体展柜,沧浪街道还与2014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签约项目载体——“淘金时代”合作,开通了网上销售平台,将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通过这样线上线下同步行动,特别是网络和微信的召集,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