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遗存丰富。1982年,苏州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24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时隔三十年后的2012年,苏州在24座名城里,率先揭牌成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简称保护区)。古城保护,由此掀开了崭新一页。
姑苏古城是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保护古城是每个苏州人的责任,苏州历来重视。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握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古城保护,走出一条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姑苏区、保护区通过不断实践,寻找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之间的平衡点,努力探索创新古城保护利用的“苏州模式”。
规划引领,逐步加深对古城保护的认识
2014年6月,《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正式出台,确定了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总目标: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示范区。《规划》从街区本体保护、建筑保护更新、历史文化遗存利用以及用地、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旅游规划入手,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制定控制要求,引导旅游发展目标,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提供技术规范依据和措施。这一《规划》的出台,让刚刚接下平江历史街区成片整治保护项目指挥部现场副总指挥重任的陈建斌信心满满。“《规划》为我们确定了目标,有了它的引领,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维护并延续街区的历史风貌,全面提升街区活力。”陈建斌说。
一直以来,对于古城的保护,都是市、区两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千年古城能延续着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科学的保护规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的30多年间,苏州先后进行了多轮规划修编,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范围在不断拓展。按照《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方针的指导下,近年来,姑苏区、保护区始终秉承严谨慎重的态度,遵循古城保护的客观规律与特点,稳步推进古城保护各项工作:对山塘街、平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与整治;对十全街、观前、盘门等地区传统风貌带进行了综合保护与整治改造; 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古建老宅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启动……一连串“动作”在古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相继进行。
“古城保护是一个全面、整体、综合的概念,规划是科学保护的前提,通过对保护规划的不断修编,并在其引领下,我们正在逐步深化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并进一步落实在行动上。”
姑苏区区委副书记、姑苏区区长、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庆华表示,在保持原有格局、城市肌理、整体风貌、重点建筑不变的前提下,古城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将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得以更加优化、完善和创新。
以人为本,打造一座“活态古城”
上塘街,闹中取静的水叶家弄1号,老苏州吴桂媛的家临水而建。靠着上塘河一边的平台上砌着崭新的苏式镂空窗和石栏杆,地面铺着干净的地砖。院子里,一边摆满了山茶、杜鹃、月季、白兰花等四季花草,一边用作晾衣晒被、喝茶聊天……73岁的吴阿姨很享受这悠闲的生活。“近两年,政府花力气整治河道、街巷,为我们创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也修整了一下自家的院落,让沿河观光的中外游客对姑苏人家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吴阿姨说,每每看到过往船只上游客频频举起相机对准他们家的枕河庭院拍照,心里就美滋滋的。
像吴桂媛这样的枕河人家展现的苏式“原味”生活,应该是很多人钟情于苏州古城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古城的城址不曾搬移,居民始终安居乐业,这样的一个苏州古城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原生态样本。“许多古城在居民搬迁后就没有人气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保护。每一个古城,实际上都有一个‘场所精神’,提供一种生活的情景,也就是对居民生活的活态保护,苏州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今年6月,在苏州古城荣膺全国首个“古城旅游示范区”之际,应邀而来的专家之一、四川大学教授杨振之这样说。
古城保护既要见物、更要见人,只有人和物相结合,开展以人为本的保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近年来,姑苏区、保护区一直致力于对古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原生态保护,努力提高苏州古城的宜居舒适度,让黑白灰的古旧宅屋与现代文明生活相互融合,努力打造一座“活态的古城”。区内的虎丘综改、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展开,18个重点项目指挥部各负其责,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发展和利用拓展空间、积累经验。平江、山塘两个历史街区遵循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使粉墙黛瓦的街巷和河道纵横的水乡面貌更加靓丽。此外,针对古城基础设施薄弱、困难群体较多的现状,姑苏区、保护区又先后启动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危旧房解危改造、老住宅小区环境专项整治和街巷(零星楼宇)综合整治等一批与古城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改善古城居民的居住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努力提高古城的服务功能。
加快立法,用制度保障保护管理
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那里,不仅有典型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老苏州城市风貌,还有地道的老苏州原住民和他们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然而随着生活变迁,原住民们开始遭遇新问题的困扰——老房子里怎么装空调?下水管道该如何铺排?老宅的修缮又该怎样进行?“在保留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和原有格局的同时,如何很好地解决很多现代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难题。”陈建斌说。
要让历史街区既保持原有风貌,又适应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关键在于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为此,平江历史街区成片整治保护项目指挥部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整治管理作为重点。成片整治保护项目启动后,旅游业态策划、居民入户调查、中张家巷河道复建等先后启动。同时,从规划管理、建设和房屋管理、市容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公共秩序和交通管理、业态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入手,对街区内建筑的保护更新模式,以及房屋建设标准、公共空间保护整治标准、河道保护整治标准、市容市貌保护整治标准等进行相应的规范,这已成为成片整治保护项目指挥部进一步加强街区管理的新思路。
古城保护,还需要探索特殊的综合执法机制来加强管理。为此,姑苏区、保护区加快对古城保护管理的立法。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立法保护经验的同时,姑苏区、保护区正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研究制定《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古城保护立法工作,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我为立法献一策”活动,围绕古城规划、风貌保护、综合管理、公共服务、执法模式、修建规范、项目腾迁等方面,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力争使《条例》 符合苏州古城保护实际需要。同时,加快《条例》制定出台进程,实现古城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古城保护提供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
“姑苏区、保护区将主动承担起古城保护责任,研究、破解古城保护难题,为全省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示范。”王庆华表示,将进一步梳理完善古城保护体制机制,加快古城保护立法进程,促进古城保护规划有效实施。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古城产业发展定位,精心实施古城保护重点项目,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精做优古城城市功能,以创新思路探索古城保护新举措,延续苏州历史文脉,当好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守护者、建设者、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