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式怀旧触发冬季消费新热点 |
作者: 文章来源:苏州新闻网 点击数 34 更新时间:2014-12-24 14:27:43 文章录入:zhuning |
|
在老苏州人的记忆中,冬天的时间很慢,幸福很长:汤婆子、手炉、温酒壶……这些小物什精致美观、设计别具一格,蕴含了颇多传统苏式生活的精髓。今年冬天,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传统过冬的老家什开始悄然回归现代人的生活,不是只有巷子口的阿爹阿婆会捧着一只黄铜汤婆子晒太阳,越来越多衣着光鲜的办公室白领也开始舍弃曾经的电热水袋、暖宝宝,选择使用爷爷辈的汤婆子和手炉取暖。 今冬老式取暖用品的热销,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在对诸多消费者和商家的采访后记者发现,环保、安全、有个性,这都是传统过冬装备的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大家也不约而同的提到,希望凭借这些细小的改变,寄托自己对于旧时光的怀念之情,重新找回老苏州人精致的生活态度。 手炉热销 顾客中的年轻人变多 今年61岁的金全福是吴中区光福镇人,出生于铜器世家,在仿古铜器工艺品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他从小就掌握了铜器制作各种复杂工艺。从30多岁起,金全福就开始办厂从事铜器制作方面的生意。事业几起几落,他也在失败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定位,如今,金全福的厂已由原来的十人以内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近百人,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仿古青铜器,发展为仿古青铜器、城市铸铜雕塑、明宣德炉、景泰蓝等多种工艺,今年冬天,手炉成为众多产品中的“明星”。 老金谈起自己办厂几十年的历程,过程颇为曲折:最初只是做铜加工,因为市场竞争太激烈赚不到钱,最终作罢;转而改做仿古青铜器,几年之后发现市场依然不大,他又开始转型;如今,金全福的厂里以制作手炉和香炉为主,生意出乎意料的好,每个月仅原料铜就要用去五吨以上。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金全福自己琢磨过:“现代人开始热衷喝茶玩香这些雅事,所以香炉受欢迎。手炉具有传统美,恐怕是这几年特别好卖的原因吧。” 在记者采访的时候,30多岁的孙女士拿着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专程从市区赶来买手炉:“老板,我要三只最小号的手炉,要最原始的那种黄颜色,造型要最传统朴实的就可以。”孙女士直奔主题,迅速说明自己购买的要求并付款。记者了解到,用传统工艺制作一只铜手炉程序十分繁琐,要经历翻制模具,制作蜡模,涂料、脱蜡、烘焙,浇铸,清壳、打磨、焊接,做色等六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30天的周期,因此,即使是孙女士所购买的这种不足巴掌大的小手炉,一只的价格也在两百元以上。金全福告诉记者,今年冬天,像孙女士这样的顾客还真不少:“以前来我这里的大多是做古玩的人,现在年轻人开始增多,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却对于原料、工艺非常看重。”孙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因为朋友推荐才找到光福镇上这家并不起眼的厂:“早就购好了无烟碳,多方打听才找到这家制作纯铜手炉的地方。”孙女士说,自己平时喜爱喝茶读书,对于古人捧着手炉踏雪寻梅的生活向往已久,虽然手炉使用起来比热水袋繁琐些,但整个使用过程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却无法替代。 今年6月,金全福被列入第四批苏州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同时,他即将在位于光福的中国工艺文化城开设一个博物馆,对自己多年的产品进行展览。不过,老金还有自己更深远的打算:接下来他想专门针对喜爱怀旧风格的年轻消费群体,设计制作一批精巧的铜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要让年轻人都熟悉、喜爱、使用铜器,这门手艺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怀旧营销 老苏州的生活方式成商机 如果说金全福制作的纯铜手炉热销属于误打误撞,正巧搭上了苏州人怀旧消费的高峰,那么在一些店中,嗅觉敏感的商家已经瞄上了这种情绪,并迅速将其变成自身的一种营销,推出了各种极具老苏州风味的过冬器物。 记者昨天来到位于平江路礼耕堂的苏州好风光店内,营业员正在往货架上摆放新到货的汤婆子,店内张贴着各色海报,用不同的图案表述着“有一种幸福叫汤婆子”的理念。市场经理夏晶向记者介绍,去年店里小规模试销了一批汤婆子,结果出人意料地受欢迎,今年9月初,就有顾客来店里打听什么时候可以购买,并希望提前订货,“今年已经销售了3000多只汤婆子,非常好卖。” 拿起一只汤婆子,记者发现,与传统老人使用的相比,这家店卖的汤婆子更加小巧,直径只有13厘米,正适合捧在怀中取暖,而外面包裹的荷花包也十分精美,仅花色就有十来种之多。谈起产品设计的初衷,夏晶说:“我们的目标是还原苏州最纯粹的生活,所以当初工作人员都在想,老苏州冬天会干吗?汤婆子便立刻呈现在我们脑子里。”这种怀旧营销打动了许多顾客,营业员说,甚至有些小伙子在选择将它送给女朋友时,常常也会顺带买一个作为“讨好”丈母娘的礼物。 除了汤婆子,温酒壶、腊八粥、冬酿酒等也都是今年冬天被市民抢购的商品。记者拿起一套温酒壶,瓷质外表上绘有文征明的画,外形小巧,与传统温酒壶相比更适合随身携带。据介绍,古人很注重保养身体,因为喝凉酒伤身凉胃,口感又不佳,便将酒温着喝、烫着喝,使用时,将热水注入母壶中,酒斟入子壶,把子壶置于母壶中就可以温酒,这样既便于取放,又可以保温延长温酒的时间。传统苏州人经常用这套器物在冬天暖黄酒喝,现代人看来却觉得非常新奇,营业员告诉记者,很多顾客将这个作为礼物送给父辈。 向古人致敬 活态传承意义深远 近年,“怀旧”成为都市年轻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情结,记者在微信上随机点击几个苏州本土的公众账号,发现关键词为“老苏州”、“苏州传统”等词的文章通常阅读率都比较高。不过,仅以怀旧这个理由解释苏州市民的这股消费热情似乎显得有些单薄,在怀旧情绪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夏晶告诉记者,曾有一位市场营销领域的权威专家做过预测,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情况在几年内有可能会转变,人们将更热衷于选择木头产品、铜制器物等更为原生态的物品。因为相较于传统物品,电子产品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破坏无疑更大,在经历了对电子产品最初的“疯狂”之后,理智下来的人们正在开始从极端逐渐回归,追求静的状态。不但如此,古人对于生活的细致讲究也正引发现代人的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古人一样优雅地将吃饭作为生活礼仪的一部分,非要每天嚼着快餐只求一个肚子饱呢?在这种心理下,汤婆子和手炉的热销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它们使用起来有些繁琐、有些慢,但使用它们的过程本身就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郑重的仪式感。 在民俗专家、姑苏区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梅锦煊看来,汤婆子和手炉等老家什的再度流行,不但意味着现代人对于传统风俗的尊重和敬意,更承载着对苏式生活进行活态传承的希望。梅锦煊说,对于老苏州人来说,这些物品能让他们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对于新苏州人、洋苏州人来说,小小的一只手炉或汤婆子则是他们了解苏州历史的最直接途径:“作为一个老人,看到这些物品能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我感到很欣慰、开心。”梅锦煊同时提到,苏州是首个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历史名城,因此与其他古城相比,苏式文化的价值更为深重:“一个古城文化的传承,不单单存在于城市格局、建筑肌理之中,更渗透在日常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