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尹山湖畔的岁月沧桑(3)

2013-6-24 10:49:27 苏州日报 方仁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茭白红菱鸡头米

《郭巷》诗中提到的“一湖菰米足渔家”、“茭白船多聚日斜”,则是对郭巷盛产茭白的忠实记录。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烂田里,开花所结籽粒被称为“菰米”或“雕胡”,是古代的“六谷”之一,煮出的饭香气扑鼻,是招待贵宾的佳品。菰感染黑粉菌后不抽穗,但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茭白。

郭巷茭白栽培历史悠久,农户种植经验丰富,质量上乘,是苏州一带的名产。这里的茭白分秋茭白和四月茭两大类,主要种植在北部和中部。2000年,郭巷地区种植茭白达2000亩,总产420吨。

此外,郭巷还盛产芡实(即鸡头米)、慈姑、荸荠、菱、芹菜等水生作物。《吴门表隐》载:“顾窑荡菱之佳者,软尖味美,出葑门外顾荣墓。”顾荣墓就在黄天荡东岸的郭巷境内。

陈希濂也在他的《记得》诗第七十六首里写道:

记得家居近水乡,红菱雪藕味新尝。

软温更有鸡头肉,远胜梨汤与柿霜。

这些水生作物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芡实。这种作物不但可食用,还可入药。郭巷的芡实主要种植在北部村落,品种为“苏芡”,2000年种植面积600余亩。

远近闻名蓑衣乡

《郭巷》诗中提到的“蓑衣市小喧风晓”,说的则是郭巷的另一项重要特产———蓑衣。

长期以来,蓑衣一直是农人、船夫、渔民的防雨用具。唐朝诗人张志和写到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人至今为披蓑衣、戴箬笠者的仙风道骨而浮想联翩。袁学澜也在他的《田家四时》诗里说:“一霎绿蓑鸣骤雨,鹭鹚飞破碧溪烟”;袁兰升的《村居》诗里则写道:“割麦插禾忙不了,家家蓑笠度前汀”。这些都是描绘蓑衣的绝好文字。

做蓑衣要用灯草的壳。灯草属灯心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看起来跟席草相似,能织席、编鞋,茎髓“草玉”可点灯,也可入药。

郭巷是我国三大灯草产地之一。2000年,全镇种植灯草1549亩,年产约112.3万公斤,主要种在境内的中部和北部。农闲时节,妇女们把晒干的灯草一小扎一小扎蘸湿,然后戴上指头箍,用“草刀”一根一根地划,划出的“草玉”卖给做中药的或做烛芯的,剩下的壳就用来做蓑衣、绞绳索。

郭巷的蓑衣做工考究,厚实耐穿,不漏水,是远近闻名的特产。编织的时候,人们先搓好领头绳,然后把草壳一小股一小股编上去,做成“躯体”,再编上“翅膀”和“裙子”。草壳每隔三四寸就用细绳横向固定,以防日后松散。背部受雨最多,编的时候会多编些草壳。“躯体”的两侧还做上搭钮、背带,披上后可以扎紧,防止身前受潮。这样的蓑衣精巧耐用,难怪有人称之为“别致的工艺之作”。

过去的时候,郭巷农家女孩一般13—14岁学编蓑衣,到17—18岁可以独立完成,熟练工一天能编2—3件,每件的重量一般在1.75公斤左右。

过去每年梅雨季节来临前,各地来郭巷收蓑衣的船只就会挤满码头,村前屋后也不乏收蓑衣船的身影。那时,农户们几乎家家忙着搬运蓑衣,收购方则忙着验货、付钱,场面十分热闹。

郭巷的蓑衣曾盛销苏南各乡、苏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及远方省份。1967年,当地收购蓑衣67.7万件。但上世纪70年代起,蓑衣渐渐被塑料雨具替代,蓑衣编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当地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妇女还会编制蓑衣,将蓑衣编制技艺列入非遗名录妥善保护,已迫在眉睫。

双湖板块天地新

经过多次区划调整,如今的郭巷街道辖有11个社区,总面积53.96平方公里,本地人口4.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区域规划常住人口达30万人。

这些年,郭巷经济快速发展,已形成以出口加工区和河东高新工业园为龙头,姜庄、双浜、金丝港工业小区为基础的工业板块发展格局,伟创力、华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增长迅猛,成为领跑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吴淞江科技产业园作为吴中区重点载体项目,正在加紧投资建设中。

与此同时,苏州最大的菜篮子南环桥市场、米袋子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均落户于此,苏州古玩城也于去年底在北港路对外迎客,东环路汽车一条街销售量持续攀升。

依托亲水优势、生态优势、地利优势,郭巷街道房地产业发展迅猛,仁恒、保利、中海、九龙仓等地产龙头争相抢驻。业界评价,随着尹山湖公园、宝带公园、商业水街的开工建设,尹山湖·独墅湖双湖板块必将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新标杆之一。题图为今日尹山湖一角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