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南明史籍《经国雄略》为钓鱼岛归属中国添新证(2)

2013-7-1 11:12:38 南方周末 佚名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台湾郑樑生《佚存日本的〈经国雄略〉》一文载,此书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均有收藏。又据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国内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华东师大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也都有收藏。据了解,北图所藏二部都是残本,一为明末三槐堂刻本,存二十六卷;一为明末刻本,存二十二卷。中科院馆所藏也为残本,存二十四卷。

另外,《经国雄略》的部分内容曾有别的刻本,如北图所藏郑大郁《武学备考》十四卷,其内容其实就是《经国雄略》的天经、奇门、武备三考,似乎在《经国雄略》刊行以前就曾独立成书了。由此看来,《经国雄略》的成书和版本情况比较复杂,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楚的,我们只能先搁置下来以后再做深究。

我所见到的《经国雄略》是日本东京图书馆藏本的复印本,总四十八卷,分订为三十册,半页八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书口下有“观社”二字。卷首郑大郁的《纪例》自署“观社主人郑大郁识”,则《经国雄略》的刊印者也应该是郑大郁本人,这让人怀疑郑大郁和写序的张运泰一样,也是一位富有学养的书商,“观社”可能就是他书业的字号,这种人在明代刻书业十分发达的福建并不少见。总之,郑大郁是颇有些神秘感的人物,我们对他所知甚少,目前先把重点转到《经国雄略》关于“钓鱼屿”的记载上,其他问题还须留待于方来。

《经国雄略》关于“钓鱼屿”记载

《经国雄略》关于“钓鱼屿”的记载,见于《四夷考》卷之一的《琉球》条。该条的标题下有双行小字云:

琉球,番国名,在东南海中。即今进贡入福建者便是也。

据《明史》卷323《外国四·琉球传》记载,琉球国自洪武初年到崇祯末,一直保持对明朝的朝贡关系,甚而“后两京(指北京、南京)继没,唐王立于福建,犹遣使奉贡。其虔事天朝,为外藩最云”。“即今进贡入福建者便是也”一句,很可能就是对弘光、唐王时入贡的记述。

《经国雄略》接下来一段关于琉球国的说明文字,内容相比于《明史·琉球传》和明人著述如《咸宾录》、《西洋朝贡典录》等,都简略很多,显然是从某些流行图书上抄撮来的,没有多少史料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后面所附的三幅海图,即《琉球东界合图》、《琉球南界合图》、《琉球北界图》三图,其中的《琉球南界合图》明确地画着“钓鱼屿”的位置,较之成书略早的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一《福建七》、茅元仪《武备志·海防十二》的海图来,都更为清晰。而且因为绘图的视角不同,《筹海图编》、《武备志》都是从“海防”的角度绘制的,而《经国雄略》画的是外洋图,于是它就更加接近于成书时间更早的《顺风相送》的记述。这三幅图以琉球岛为中心,分别分为其东界、南界和北界三图。其中东、南二界图可以拼合为一,北界图则自成一图。

依照目前所发现的史料,一般认为,约成书于明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最早提到“钓鱼屿”的书,此书是明代航海家世代相传的抄本,业内称为“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原抄本现藏英国,国内最常见的是向达先生校注的《两种海道针经》本,详情可参阅向先生的《序言》和吴天颖先生《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第二章之二。《顺风相送》有《福建往琉球》一篇,内容是:

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蚯。用甲寅并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头。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涌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涌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