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山塘(3)
其实申公没有远去,他只是走进了山塘街。很多年后,乾隆也来到这街上,吃着苏州的摊头小吃,听着吴侬软语的弹词,以至喜欢地要把它带回北京城。说也奇怪,乾隆走在颐和园内万寿山北的苏州街上,就是没有当初的良好感觉。据说乾隆在地摊听的那回书叫《游龙戏风》,讲的是正德皇帝游历大同府,遭遇李凤姐的故事。说书的是个名叫王周士的瘌子。乾隆听后很是喜欢,就要人把他召到沧浪亭御前继续弹唱,书到了关子,正德和李凤姐吹灭了烛火上了牙床。
一旁的官员没几个能够听懂,明白吴方言的却大汗淋漓。按套路下面的书就是巫山云雨了,街头的文盲说唱,这可是诱惑听客的重头好戏。吴地本比京华开放,由吴语为特征的明清色情小说,恰也印证了这点。才子佳人,堂楼私会,本是弹词的法宝。
王周士既然敢在帝王面前摆龙门阵,当然不是平凡之辈,就在有人欢喜,有人担心的时候,他潇洒停了手中的弦索,淡淡一语:一夜无事,直抵来早。
对于这段掌故,颇多疑点。乾隆能听懂吴语已经是奇迹,何况是弹词这样的苏州话,以听书而见忠奸,更是天方夜潭。乾隆如果是这样,还不笑煞九泉下的崇祯皇帝。
山塘过了星桥后,商市的繁华渐渐被垂柳绿荫湮灭,闹市的喧嚣也为枝头鸟雀的欢鸣掩盖,水碧清倒影着芳草,缓行的青簾画舫,传来水磨的昆腔,骚客也会步出舱来,站在船头,吟上一二句诗句。橹声轻响,那水慢慢漾开,载着那水上的柳叶儿游荡。远处农舍掩隐在花木丛中,云岩寺塔则雄师虎阜,梵音隐约而送,临济的高僧又要升坛讲经了。
申公子此时没有心思观赏山塘的风韵,一路匆匆,不时打探。街市上的商妇望见年少英俊的佳公子,个个眼馋心热,不由停了手里的买卖,住了嘴里的吆喝,随这翩翩公子的脚步,你行我动。
申时行离家怎么来到了这山塘呢?原来他掺透了父亲的血书,来山塘街找一处名唤法华庵的尼姑庙。他的父亲诗中透露,生育他的尼姑母亲,法号中有个贞字。天下之大,法号带贞的尼姑何其多,申公子怎么就找到这法华庵来了呢?老天安排他公子认一个妙尼,法号志贞,就出家在法华庵申氏的家庵中。
法华庵在山塘的后半段,黄墙饶屋,银杏探身,两扇红漆的庵门,一对黄铜的叩手。所谓家庵也就是受某家的供奉,替某家做些法事,申家是吴中的首富,这庵堂自然格外精致,虽占地不大,景致却是一流,江南园林的精华,浓缩于方寸之间,偶然飘出钟磬梵音,又让这园子添了几分禅意。
法华庵中母子相认,申公和山塘的情节也就划上了句号。至于山塘的风雅,在苏州人的心里,还是要留给“一笑因缘”的唐寅,虎丘山巧遇秋香美婢,山塘河中唤舟追美,无一不是饭后美谈,自然那只是文人情愫的表露而已,与唐解元并没有多少关系。
剥开粽叶,就着清香,一口咬下,解的是嘴馋,要的是回味。行走山塘,看的是小桥老屋,闻的是百花馨香,回味的还是那久远的风雅传说。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鉴赏把玩
- 核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