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核缘一生

首页

关键词: 瑞兽 核雕 苏州核雕 包衣观音 观音
苏州核雕网

核雕资讯

您当前位置:苏州核雕网 >> 核雕资讯 >> 最新动态 >> 浏览文章

郭巷人物——出过四位知名诗人的渡桥袁氏(2)

2013-10-28 9:50:57 中国江苏网 施晓平 【字体: 人气: 我要评论
我要分享:

 袁易诗集书影

袁洪愈:出入靠步行的清廉尚书

袁氏传到第十二世,出了个袁洪愈(1516—1589年),他虽然不以写诗闻名,却是个十分清廉的高官。

袁洪愈,字抑之,袁养福四世孙。从袁养福开始,袁氏就寓居苏州城里。袁洪愈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吴县籍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次年中进士。他性格耿直,并且坚守节操。《明史》记载,他擢升礼科给事中时,朝官梁绍儒依附权臣,勾结老贼严嵩,为非作歹;另有文选郎中白璧弄权卖官。袁洪愈不畏权贵,一并加以弹劾,结果嘉靖帝将白璧下诏狱,并贬斥梁绍儒,一时大快人心。但袁洪愈也因此得罪了严嵩,于是严嵩指使吏部尚书排斥他,让他担任福建佥事。以后他又先后任河南参议、山东提学副使、湖广参政等职,所到之处都以清廉著名。

万历年间,袁洪愈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这是个正二品的高官了,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官员,但他出入竟然还是靠步行。到他去世时,他住的地方没有增加一根椽子,家里也没钱办丧事,最后靠巡抚捐钱安葬。万历帝赠其太子太保(正一品)衔,谥“安节”(安贫守节之意),赐葬于赭墩祖坟旁。

袁洪愈原配夫人申氏,系状元宰相申时行的姑母。侄儿袁一虬字汝化,号云江,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做官也很清廉,耻于投机取巧、巴结权贵。

袁学澜:留下诗歌三千首的风俗诗人

明末清初,袁洪愈曾孙、袁氏第十五世袁有明(字见昇)鉴于时局动荡,就从苏州城里回迁老家。不过,他没有迁回赭墩,而是搬到了赭墩南面3里、靠近吴淞江的渡桥村(俗作大桥村,解放后属郭巷六浦行政村),后来袁氏子孙繁衍,这个村又被称为袁村。

渡桥村环境优雅,动迁前保持着小桥流水、修竹绕宅的风貌。村中的河水由东向西流淌,很是独特。这里的袁氏大多家底殷实,以耕读传家。其中二十二世出了个诗人袁学澜(1804—1879年)。他不满足于优越的家境,而是勤奋苦读,22岁成为秀才。可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先后8次到金陵参加乡试,都没有中举,于是他打消了参加科举的念头,在老宅东隔壁营建“静春别墅”(亦名适园),过起自由自在的生活。平时他热心地方公益。苏州被太平军占领后,他寓居上海,直到战争结束,他才回到苏州。

此前的咸丰二年(1852年),他已购下苏州城内官太尉桥西堍卢氏旧宅。此次回苏后,他对这一住宅进行了修葺,并于同治四年(1865年)奉母迁居这里。因为这一宅园邻近双塔,袁学澜就将这里命名为“双塔影园”,并写下《双塔影园记》,专门记述相关情况。

袁学澜仕途不得意,就把精力投到诗歌创作中去。他24岁就倡议组织尹山吟社,还成立了“袁村锡祉庵惜字会”,与同时代文人殷兆镛、叶调生、潘钟瑞等酬唱,以能诗著声吴下。目前国内可见到他创作的诗词近3000首,其中1200多首是吟咏吴地风俗民情、节令时序、名胜掌故之作,故被人们誉为“风俗诗人”。他的《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尤其被人传诵。另外如《田家四时绝句》、《游吴郡西山诗》、《吴郡岁华纪丽》等影响也颇深远。因袁学澜之诗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因此人们称其为“诗史”、“诗虎”。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