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 回眸苏州古城保护30年(4)
在建筑风貌上,始终保持传统建筑形制、风格与纹理,保持了“黑、白、灰”,“素、淡、雅”色彩基调。古城中如何建设新建筑,是一个重要问题。新建筑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与传统文脉相呼应,吴良镛先生“戴着脚镣跳舞”的说法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为了保护古城传统风貌,苏州从街巷、建筑空间比例、色彩、材质、气氛等多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了保持古城风貌,苏州一方面大力拆除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历年来建造的,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物,另一方面,又保护和修复了一批包括民居在内的建筑物,建设了一批与古城风貌相和谐的新景观,在“一保”、“一拆”、“一修”、“一建”的统筹中保持了古城传统的建筑风貌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是古城内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方式与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整体展现,是古城历史的基本形态。以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为切入点,进行整体保护整治、更新利用,这是苏州古城保护的一大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始,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苏州先后对山塘街、平江路、东西中市等路段以及桃花坞、虎丘、天赐庄等历史文化片区进行了重点整治,不仅整体展现了苏州古城的风采,而且也为全面保护古城探索了一条新路。
苏州的基本做法是:其一,重点保护。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对区域内的重点地段、重点建筑进行严格保护和修复。其二,适度更新。在不改变整体历史风貌的情况下,对区域内一些建筑进行更新。其三,改善基础设施。除了建筑物内部设置卫生间、厨房,安装空调等设施外,街区也增添一些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筒等。其四,保持原住民。原住民的生活是历史街区得以活态保护的关键,在疏解街区人口密度时,有计划地保留适当比例的原住民。其五,保护“非遗”文化。民间工艺、传统艺术等“非遗”是历史街区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苏州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大力推动“非遗”利用与开发,实施“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一方面增强了历史街区的活力,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了历史街区的保护。
单体历史遗迹是古城的基本要素。苏州单体历史遗迹众多,其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于前列,其中既有列入各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苏州控制保护单位,还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民族传统建筑或构筑物。对于这些单体历史遗迹,苏州坚持按照有关法规的原则,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以彰显历史本色。苏州的主要做法是:其一,分类评估。对历史遗迹进行分类评估,分层指导,决定其等级价值,决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需要更新,保证保护的科学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其二,严格保护。对于文物遗迹,按照原真性、完整性原则,修复了大量古典园林和文物古迹,保持和凸显了苏州园林城市的特色。其三,合理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利用而不是冻结,赋予一个合理的用途是最好的保护方法。其四,依法有序开发。重在激发调动参加保护和利用优秀历史遗存的积极性。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鉴赏把玩
- 核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