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 回眸苏州古城保护30年(6)
四是苏州重大行政区划调整。重大行政区划调整,是苏州古城保护的重要机遇和契机之一。苏州注重抓住这些机遇,通过行政职能的改革和变化,来解决和推动古城保护。如80年代的地市合并,推出了古城建城2500周年、城市规划编制、文物保护等活动;90年代新区、园区行政管理单位的设立,不仅优化苏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推动了古城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改善、文物古迹保护、工厂搬迁、人口松动等工作;21世纪后,结合吴县撤市建区、吴江撤市建区等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再到姑苏区设立,等等,形成了“一核四城”的新城市格局和战略目标,都为古城保护确立了一个又一个更高、更新的历史起跑线。
第二,定项目,为古城保护提供抓手。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的现实可能,每个时期相应推出一批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来促进古城保护与更新,这是苏州加强古城保护和优化古城功能的又一个特色,苏州在财力、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始终按照先急后缓、先濒危后一般、先抢救后建设的步骤,分阶段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如,80年代重点推出古典园林、文物古迹抢救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濒危的园林、文物古迹修复问题;推出“十全街改造工程”,为古城更新探索了路子。90年代推出“干将路综合改造工程”、“观前街综合改造工程”,使古城综合功能大为改观。21世纪后相继推出“环古城风貌带改造工程”、“虎丘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桃花坞综合整治工程”、“古建老宅修复工程”、“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古城河水治理工程”等,大面积提升和优化了古城功能。
第三,促民生,为古城保护注入生机。古城保护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有两个基本需求,即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因此,保护古城既要满足人的历史情结需求,也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两者兼顾才是完美的保护。这是苏州30年来古城保护实践得出的一条经验,也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苏州在弘扬古城文化特色的同时,力求在不断满足市民的生活文化需求上求突破、谋发展。由于历史的欠账,对于“美丽而破旧”并存的现状,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满意。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古城的保护、更新利用和功能优化提升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如平改坡工程、街区绿化、背街小巷整治、改厕工程、河道治理、环境整治、菜市场改造、交通改造整治、老新村改造、古建老宅修复、文化教育设施、卫生医疗设施等,古城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古城保护是一门大学问,综合了众多学科,汇聚了各种人才,因此,在古城保护问题上,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善纳良言,把专家的智慧变成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主要依据,成为苏州领导层的必修课。苏州古城保护之所以无大恙,与领导层在重大决策时尊重规律、尊重民意、尊重专家,先研后试,先试后行,大胆设想,谨慎构思,严密实施,建立起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咨询体系有直接的关系,并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科技创新的路径,实现更新利用,使古城保护焕发了活力。
苏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又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城市,既有一批热爱古城、熟悉苏州的文化人和学者,有一批对苏州家底了如指掌的老苏州,又有历届开明的领导者,敢于担当善于采纳和吸收来自各方面的真知灼见。两股力量相加,产生更大的效应,成为古城保护中的无形财富之一。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鉴赏把玩
- 核雕历史